close

關係是傷也是藥:家族治療二十八年的反思筆記



商品網址: http://www.kingstone.com.tw/basics/basics.asp?kmcode=2011780085314&RID=C1349761593&lid=book_class_sec_se&actid=WISE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 《關係是傷也是藥:家族治療二十八年的反思筆記》



    家族治療師需要「住」進每個家庭的關係與文化脈絡中,

    才能明白他們痛苦的內涵,從悲傷中發現家庭的力量,

    見證家庭苦難散發的光芒。

    孩子活在真實的陰天,遠比活在虛偽的陽光下好。

    當父母願意自由地和孩子一起面對痛苦,就開始勝過痛苦。

    我發現當女人可以了解她有多脆弱時,也是她最強壯的時候。

    當她發現了她的夢想,也是她痊癒的時候。

    治療,是在既有的脈絡下,發現底層的一絲美好。

    看見令人感動的心意,就是獨特的故事。

    撰寫台灣第一篇家族治療碩、博士論文的賈紅鶯老師,曾經參與台灣第一個醫療體系家族治療門診,到英國泰維史塔克醫院(The Tavistock and Portman NHSOK忠訓 信用不好如何貸款 Foundation Trust)進修家族治療,於歐洲知名的萬寶路家庭服務中心(Marlbrough Family Service)擔任榮譽家族治療師。從倫敦到台灣,她接觸家庭暴力、性侵害、精神疾病、被機構安置等多重壓力家庭,以及跨文化移民家庭愛痛難分的故事,當悲傷被看懂了,人就長出力量,從他們的轉變也見證了後現代家族治療的療癒歷程。















      這本書的每個故事,包括紅鶯自己的與個案的,都散發著紅鶯對人性豐富深刻的理解,生命故事處處有受苦、有哀痛,但也洋溢OK忠訓 信用不良辦信貸著人性的韌性與堅毅,支撐起了生命的流動,可以從陰暗低處轉向希望高揚,使人讀來覺得心痛但也充滿盼望。

      ──陳秉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

      本書採用「諮商故事」與「治療反思」兩部分,足見作者的用心......,感謝作者把這些寶貴的經歷與讀者分享,也讓讀者得到成長的可能。

      ──林鴻信(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

      賈紅鶯博士是一位以個案為中心且成熟的家族治療師與系統治療師,竭力以後現代的核心能力來促成家庭成員與社會系統之間的互相對話,更是一位擅長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的老師,在這方面,我自己也受惠許多。

      ──王仁邦(伯特利身心診所院長)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吳熙琄(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

      林一真(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

      林凱沁(佳音廣播電台「快樂送到家」節目企劃主持人)

      熊秉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鄭玉英(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















      OK忠訓 借貸



    • 作者介紹







      賈紅鶯

      心理師/家族治療師/督導/副教授

      專長:後現代家族治療與督導、系統心理治療與督導

      台灣家族治療研究創始者、家族治療實務與研究迄今二十八年

      ˙台灣國家高等考試諮商心理師證照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督導認證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OK忠訓 低利息貸款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退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諮商組)博士

      ˙英國倫敦萬寶路家庭服務中心榮譽家族治療師(2003?2006)



      ˙英國倫敦泰維史塔克醫院家族治療文憑

      ˙臺灣婚姻與家庭輔導學會家族治療訓練講師

      ˙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後現代家族治療督導

















    關係是傷也是藥:家族治療二十八年的反思筆記-目錄導覽說明





    • 推薦序 長出希望與美好 陳秉華貸款不要找OK貸款

      推薦序 活在故事裡的省思 林鴻信

      推薦序 反思性家族治療的奇幻旅程 王仁邦

      作者序 行在家族治療實踐與反思的路上 賈紅鶯

      Ⅰ諮商故事

      第一篇 我的人生從零開始

      我想知道,我母親的自殺和我公公的自殺有什麼關係?

      我爸爸的外遇、先生的外遇和大姊夫的外遇有什麼關係?

      我的憂鬱、母親的憂鬱和我女兒的憂鬱有什麼關係?

      第二篇 媽媽,可以來看我嗎?

      治療,從問一個好問題開始。

      第一次家族治療,促成了一場動人的母女團圓,

      而不是感覺悲傷、「被拋棄」的心理諮商。

      第三篇 消失的父親

      父親是很多孩子最深的受傷,奇怪的是:

      父親一旦願意坐下來,好好明白孩子怎麼了,

      孩子就很快原諒他,就好了。

      第四篇 失去的滋味

      有時候,真的需要先逃開悲傷,才能有哭的力氣。

      失去像OK忠訓 快速借款方法賊,防不勝防,令人驚慌,

      但是走過了,就更懂人生滋味。

      第五篇 我的人生被切成一段一段

      死裡逃生的過去、一夕崩盤的工作、疾病纏身的就醫之路......

      我的人生被切成一段一段,但是我並不缺乏。

      第六篇 辛苦了:見證的力量

      當一個人訴說,他要的不是解決,不是被幫助,而是被見證。

      見證是一種聽懂,並且能說出其中蘊含的意義,

      見證他人的故事,可以帶來希望與美好。

      第七篇 我和我的夢一起走過

      我發現當女人可OK忠訓 個人小額信貸申請條件以了解她有多脆弱時,也是她最強壯的時候。

      當她發現了她的夢想,也是她痊癒的時候。

      第八篇 婚姻是傷,關係是藥

      面對婚姻的難,治療師可以開出很多藥方,

      各門各派,各說其是。

      仔細聽,個案已經告訴你了,

      聽懂了才能一起找到解藥。

      第九篇 最好的朋友,最難的關係

      長期生活在一起,

      對於對方有更多的自以為是,更少的好奇和不知道。

      夫妻連好朋友的標準都達不到,

      怎能奢談「成為最好的朋友」?

      第十篇 斷了線的風箏

      離了家卻也沒有真的離家,像是想掙斷線的風箏,

      線的那一頭,連著的是愛痛難分的家,

      最不想卻又頻頻回首的也是最緊密的家......

      Ⅱ治療反思

      第十一篇 心理師也是人

      了解個案從了解自己的脆弱開始。

      為什麼治療師不喜歡自己的脆弱呢?

      能力不會帶來真實的關係,脆弱能。

      第十二篇 沒有同理技巧的文化同理

      不了解故事,何來同理?

      沒有故事的人,也很難同理。

      只有從我們的故事走到個案的故事,

      才有資格談論同理這件事。

      第十三篇 好的問題帶來好的解決

      治療,是在既有的脈絡下,發現底層的一絲美好。

      看見令人感動的心意,就是獨特的故事。

      第十四篇 對話如血液

      問句是一種邀請,回答則是踏出不同的舞步,

      一問一答之間,也帶領個案移動他/她現在的生命位置。

      第十五篇 治療師的無助之助

      治療師對個案的無助,才是真情流露。

      治療師不是旁觀地解決問題,

      而是在問題內與自己、與對方真誠地談心。

      第十六篇 拒學的孩子在拒什麼?

      孩子活在真實的陰天,遠比活在虛偽的陽光下好。

      當父母願意自由地和孩子一起面對痛苦,就開始勝過痛苦。

      第十七篇 從成癮到關係:原來是文化病

      治療是抽絲剝繭,把「癮」背後的關係、文化脈絡呈現出來,

      讓沒有說出的聲音說出來,就不需要再靠「癮」說出來了。

      第十八篇 問題不在家庭

      不同系統的爭執如同父母之間的齟齬,卻忘了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家族治療師要讓不同系統考量孩子的利益,彼此對話,

      聆聽孩子的聲音,找出共同合作的方向。

      第十九篇 相同文化,不同故事

      很多愛父母的孩子都會奮不顧身地跳進父母的關係中,

      一旦父母關係出現戰況,當然受傷最深的也是這些照顧父母、

      保護那些幼稚大人的孩子。

      第二十篇 反思現代的後現代家族治療

      當每一位治療師願意時時站在自我反思的立場,

      不是執著自己的理念,而是接受自己也被其他人(包括家庭)觀察,

      我們就進入後現代家族治療了。

      第二十一篇 後現代反思下的家族治療

      從倫敦到花蓮,我接觸到社會最底層的家庭,

      從他們的轉變也見證了後現代思維家族治療不僅可行,甚至非常有力量。

      參考文獻













    貸款專家OK忠訓





    行在家族治療實踐與反思的路上 賈紅鶯

    我的原生家庭帶我走向家族治療。

    我摯愛的父親原是地主之子,因為國難十六歲赴戰場,從此再也見不到他的母親。戰後來到台灣,胼手胝足,做三份工作養活我們四個女兒。民國七十九年,他離開人世,在師大研究生宿舍昏黃的燈光下,我抱著章勝傑教授由美國飄洋過海寄來的文獻,看到family therapy,心情激動不已(當時國內找不到任何一篇家族治療文獻)。民國八十年,我完成台灣第一篇家族治療碩士論文,在首頁的致謝詞寫下──

    感謝上帝,賜給我一個不完美的家,我因而得以終生致力於它。

    二十八年來,我果真走在這個異象上,直到如今。

    一九九四至二○○○年,我參與台灣第一個醫療體系家族治療門診,完成第一篇家族治療歷程研究博士論文。二○○三至二○○六年,我有幸到倫敦泰維史塔克醫院(The Tavistock and Portman NHS Foundation Trust)進修家族治療,也在歐洲知名的萬寶路家庭服務中心(Marlbrough Family Service, MFS)擔任榮譽家族治療師(在此特別感謝外子支持),之後到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服務,期間有機會協助一些社會底層、其他社區與輔導中心無法處理的個案,包括家庭暴力、性侵害、父母離異、精神疾病、被機構安置等多重壓力家庭個案,他們在我們進行家族治療後改變了。本書第一部分記錄這些從英國到台灣的家庭故事,每一位個案讓我相信家庭可以是最好的藥,在他們身上不只看到傷痛,更看見力量。

    悲傷,有沒有可能變成關係的良藥?我發現如果只看見問題,問題會越來越多;看到力量,就長出更多力量。然而,只有當悲傷被看懂了,人才甘心長出力量,要怎麼看懂,需要還原到關係脈絡,一點都不能簡化,這就是家族治療從關係開藥的歷程。在療癒的過程中,家庭不再被主流論述的疾病與問題產生的羞辱綁架,而能擁抱自己獨特的幸福,坦然領受痛苦的勳章,慢慢看見困難、殘缺、凋零中展現的美麗、希望與力量。

    每一次真誠面對悲傷的同時,傷痕也開始散發出懂得人間疾苦的特調芬芳,因此我們可以坦然面對悲傷。

    因為悲傷總是比快樂的眼淚更多;

    因為悲傷的痛苦被說出來總是感動人心;

    因為悲傷,我們才更明白這個世界;

    因為當我們越想要逃避悲傷,就越痛苦;

    因為幸福中不會沒有悲傷,悲傷使短暫的幸福更珍貴;

    因為悲傷中的一絲幸福,比沒有悲傷考驗的幸福更幸福;

    因為認識關係中的悲傷,我們才開始認識真實的關係;

    因為有悲傷的真實關係,比虛假的快樂關係更好;

    不因為看起來更幸福就沒有悲傷,悲傷的人也不一定沒有幸福。

    治療師的眼光需要從關係看懂悲傷,找到力量,看到能力也看到悲傷,故事才得以完整。至於說,是一種揭開,敢去揭開就不會結下難看的疤,每一種疼痛都值得被見證,一旦看了、說了、懂了,該說的說出來,該聽的人聽見,經由對話,從傷痛中找到力量的路徑,因此可以說我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聖經》哥林多後書十二章十節)。

    家族治療源自一九五○年,一群精神科醫師探討為什麼精神分裂(現在改稱思覺失調症)住院病人在醫院復原了,回到家不久又復發?發現不只是個人的問題,而是家庭生病了,很多功能不良的家庭會傷人。到了一九九○年代的後現代思維,一些家族治療師反思家庭的病其實很多來自社會,如貧窮、種族、權力等。前者把家庭視為病源,後者則視為力量,其實兩者都有,家庭是傷也是藥。

    再說一個真實小故事。

    一位在健康溫暖家庭中成長的陽光大學生,遇到一場嚴重車禍,身體重生但內心餘悸猶存,始終快樂不起來。我建議他找諮商師,沒想到他回應我,諮商師聽了他的故事只告訴他:「你得了憂鬱症、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個大學生非常不解:「什麼?只因為車禍,我過去的陽光都不算數?我在心理師的診斷下,一下子就變成了憂鬱症患者!」此後他再也沒有回去找那位諮商師。

    那位諮商師給了他診斷,卻一點也沒有幫助到他。這樣的助人事件其實每天一再發生,是不成熟甚至帶給個案傷害的治療師。治療師不只診斷,還要懂得開心靈的藥。本書也是寫給願意真誠反思、想要幫助人的人,包括父母、老師和所有助人者。讓我們不要成為自以為專業,卻只是為人貼上DSM(即《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標籤的治療師。

    後現代反思的治療師不是站在高高的位置審判,把人變成一種分類的診斷病名,而是將這些看似疾病、失能、憂鬱、創傷......背後的一線生機找出來。治療師像一個送禮物的人,每次談話讓人覺得受益匪淺是我們的責任,要學習聽懂那些還未被聽懂的聲音,不懂就誠實告知我們不懂(如同我們沒有生死交關的車禍經驗),但是很想懂,對話才可能開始。後現代反思的治療師不只是修復家庭問題,而且要具備去問題化的能力,引發對話,帶出泉源,成為自在自得的治療師。

    在這個充滿焦慮的年代,社會的不安影響家庭,邀請你至少從聆聽家人的故事開始,非常重要。治療師不能只與個人工作,幫助家庭也是助人者必備的能力。

    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的母親過世,很遺憾沒有更多陪伴她、和她分享,這些遺憾讓我知道其實我有多麼愛她。我自己或是我所接觸的家庭,都把別人認為的傷,活成自己的藥,希望你也看見悲傷中蘊藏的幸福,敢於吐露悲傷,別再管這個世界怎麼想。

    家族治療在於觀察關係,關係奠基於背後的文化脈絡,要在治療時「住」進每個家庭的關係與文化脈絡中,才能明白他們痛苦的內涵;從悲傷痛苦中發現家庭的力量,見證家庭苦難散發的光芒,如此即邁向了療癒。

    感謝亦師亦友的陳秉華教授支持我完成台灣第一篇家族治療博士論文;感謝摯愛的家人Michael、Venetia、Joy,我們一起走過的路證明家是最好的療癒。本書故事主角(皆已更改基本資料)向世人見證關係是傷也是藥,這些故事將持續開啟家庭療癒的力量。

    -----------------------------------------

    活在故事裡的省思 林鴻信(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

    「關係是傷也是藥」,這是多麼震撼人心的一句話!

    人的生命存在於關係當中,人的受傷往往在於關係當中,然而受傷若能得著醫治也經常在於關係中。

    人一出生就在群體中,因此人與人的關係如果健康,可以開發健全的自我,反之,人與人的關係如果不健康,自我的成長必定要面對許多艱辛。

    個體與群體、自我與他者又有相互加成或相互遞減的循環。健康的個體可建構健全的群體,而健全的群體則可形塑健康的個體,如此形成正向循環,反之則相互遞減;健康的自我可促成健康的他者,而健康的他者則可塑造健康的自我,如此形成正向循環,反之亦是相互遞減。

    人既是關係的參與者,就可能是關係的受益者或受害者,而那使人得以受益或受害的關係卻又經常和參與者本身有密切關聯,這意味著人本身往往就是在關係中受益或受害的重要關鍵,然而這經常需要有智慧的諮商者提醒或幫忙。

    本書採用「諮商故事」與「治療反思」兩部分,足見作者的用心,呈現諮商過程的兩個角度,一個是故事情節的角度,另外則是諮商者的反思角度。諮商者需要不斷地檢視故事並且自省,才有成長的空間,感謝作者把這些寶貴的經歷與讀者分享,也讓讀者得到成長的可能。

    此書的智慧令人想起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的名言:「凡不能獨處的,就當避免團契生活。凡不能在團契中生活的,就當避免獨處。」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1*15
    頁數:224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簡述:

    關係是傷也是藥:家族治療二十八年的反思筆記

    商品網址: http://www.kingstone.com.tw/basics/basics.asp?kmcode=2011780085314&RID=C1349761593&lid=book_class_sec_se&actid=WISE
    CFE565351B504428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哥 的頭像
    達哥

    真心不推OK忠訓貸款ptt

    達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